wén

檄文


拼音xí wén
注音ㄒ一ˊ ㄨㄣˊ
词性名词

檄文

词语解释

檄文[ xí wén ]

⒈  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,用于晓谕、征召、声讨,特指声讨的文告。

操作檄文以达诸郡。——《三国演义》

an official public declaration,addressed to junior officers and people,usu. on starting a compaign; call (summons) to war;

引证解释

⒈  古代文书、文告的一种。参见“檄”。

《汉书·朱博传》:“閤下书佐入, 博 口占檄文。”
《北史·孙搴传》:“会 神武 西征,登 风陵,命中外府司马 李义深 、相府城局 李士略 共作檄文,皆辞,请以 搴 代。”
清 孔尚任 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清君侧,走檄文,雄兵义旗遮路尘。”
毛泽东 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上面这八条,就是我们申讨党八股的檄文。”

国语辞典

檄文[ xí wén ]

⒈  军中文书的通称,用以声讨敌人、宣示罪状、征召等。

《汉书·卷八三·朱博传》:「博口占檄文曰:『府告姑幕令丞,言贼发不得,有书。』」
《三国演义·第五回》:「望兴义师,共泄公愤;扶持王室,拯救黎民。檄文到日,可速奉行!」

分字解释


※ "檄文"的意思解释、檄文是什么意思由语文宝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锋芒毕露、血溅三尺的檄文我能写,但却不便发了。

2.可是现在却不同了:布道词好像成了带刺的檄文,好像是指着鼻子骂那些罪大恶极而又想蒙混过关的人。

3.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。

4.烈王草此檄文,文辞激烈,数骂我为贼,不留余地,必是激我之怒,却命李郎来下书,分明欲害足下。

5.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,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。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,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。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,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。

6.换句话说,如果他去打仗,可以写一篇震惊天下的讨伐檄文,但是敌人看不懂。可以一枪击中几公里外敌人眉心,但是不知道怎么给子弹上膛。可以制订改变战局的旷世奇谋,但很可能错打盟友。

7.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。

8., 将军在出兵讨伐之前,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。

9., 将军在出兵讨伐之前,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。